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标杆课验收比赛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建立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在学院安排部署下,3月17日下午,专任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课程思政标杆课验收比赛活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五位委员作为评议专家对谢冰、邵鹏博、袁夕、阿丽娅·阿尔肯和吴苗露5位教师的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审核验收,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及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比赛过程中,5位教师针对课程思政主题给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阿丽娅老师就文化观念差异这一问题进行开展思政教育,结合微信、雨课堂、影视题材等网络资源进行探讨,多方面发掘礼仪、节日等跨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思维。
吴苗露老师则提倡采用“元素——实例——互动”式教学进行教育,深度发掘思政元素,以丰富的视频案例带领学生进行直观感受,如外交部发言人的“答记者问”、与学生探讨求同存异的话题等等,体现了吴老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把握:引领学生实现社会贡献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主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邵鹏博老师对《中国文化通论》的思政教育提出了“育人合力”的教学理念,并且通过开展“对分课堂”达到强化育人目的。他认为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教学点,如何挖掘元素和亮点,辅助学生培养历史视野、树立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邵老师也用学生优秀的成绩验证了他的育人成效。
袁夕老师和谢冰老师也紧密结合课程主题,以角色扮演、收集真实案例等教学形式阐述了自己对思政教育的独到见解,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课的教育性、生动性。
经过专家评议,邵老师凭借丰硕的成果获得本次验收及比赛活动的第一名。在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评委们对这场精彩的比赛做出了点评,希望所有教师进一步观摩学校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育人经验,进一步提升个人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整场活动,老师们紧紧围绕思政主题,坚持因材施教,为大家呈现了异彩纷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注重沉浸式、任务式、探究式等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成功的教学范例。思政教育是一个“活”的育人工程,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材等情况下,富有新的含义。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的始终,全方位育人,为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不懈努力。